来源: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作者: 黄月琴 王怀景 陈丽彬 组图:黄月琴 审核:魏亦军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持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积极推进新工科、新师范建设,充分发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示范引领作用,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内涵建设为核心,质量提升为主线,着力培养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创新应用型人才,促进人才供给更好匹配国家重大战略和我省产业发展所需,增强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能力,为区域教育文化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坚持党建引领,筑牢战斗堡垒
学院坚持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事业发展为遵循,创新党建思路,增强为师生服务意识,以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化内涵发展,致力改革创新,立足于学院实际,以“六个围绕”着力“六个突出”,将党组织战斗堡垒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方位全过程贯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中,取得了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科研成果和学生创新创业等多方面的历史性突破。
学院党委获批安徽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师党支部获批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教师党支部书记胡云虎工作室被评为安徽省首批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工作室,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党支部获批安徽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连续3年获评“淮南师范学院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13年获评“淮南师范学院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三年来,教师中1人获评2021年安徽省师德先进个人;3人获评安徽省教学名师,3人获评安徽省教坛新秀。
落实引育并举,厚植人才发展“沃土”
五年来,先后引进博士29人。目前,学院有教职工81人,其中教授16人,副高职称17人,硕士生导师15人,博士学位48人。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第九批省“特支计划”A类人才1人,安徽省高端人才引育行动项目青年拔尖人才青年学者1人,安徽省领军人才教学名师1人,安徽省高校杰出青年1人,安徽省中青年教师培养行动项目学科(专业)带头人4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省级教坛新秀5人,淮南市舜耕英才培养对象2人,校级学科拔尖人才3人,校舜耕学者特聘教授1人,“舜耕学者后备人选”2人。形成了职称、学缘和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及创新团队。
学院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通过教学质量考核、教学督导和教学观摩等方式,培养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学效果。2023年,学院2名教师获省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名教师获省级本科师范院校教师智慧教学大赛三等奖,1人获批安徽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获安徽省第六届校园读书创作活动征文比赛一等奖。
教师教学参赛获奖证书
优秀辅导员获奖证书
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落实《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安徽省推动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走深走实的若干举措》,围绕“三地一区”、十大新兴产业和民生急需产业,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快推进“双特色”建设。
化学专业对照《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等相关标准,持续开展专业改造,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动建立“讲授-读书-研讨-实训-调查”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实施U-G-S合作(高校-政府-中学)教研模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学化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2019年获批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2022年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
根据“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主动对接产业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融合需求,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积极开展传统专业改造,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两个专业进行改造提升,获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并于2024年招生。获批省级产业学院(淮南医药现代产业学院)1个,传统专业改造提升项目2项,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项。学院秉承“厚基础、重实践、强特色”教学理念,紧扣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了“三接四融五共”化工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获安徽省2023年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院注重课程思政建设,着力打造思政课堂,获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获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获批省级线下课程3门,获批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2门,已建成运行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3门;获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15项,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主编教材5部。
重视学科建设,提高产学研用能力
结合淮南资源转型城市的特点,形成了光电材料、新能源材料、煤基固废资源化等具鲜明地方特色及核心竞争力的学科方向。2022年,材料与化工学科获批安徽省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2023年获批组建安徽省光电催化电极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与安徽理工大学成功申报安徽省新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为硕士点申报奠定了基础。
加强安徽省物理化学省级重点学科、材料与化工安徽省高峰培育学科、绿色合成化校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督促在站博士的科研工作。以“存量促升级,增量调结构”为学科建设基本思路,科学规划学科的定位与建设重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改革带动发展。
科学研究实现新跨越。近五年获批各类科研项目6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35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充分发挥学院人才和设备优势,依托“低温共烧材料”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提高教师服务行业发展能力,组织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实际需要,挖掘合作课题,积极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024年选派了2名青年博士担任企业科技副总,两年来横向科研项目48余项,横向课题到账经费780余万元,其中单项金额200万元以上横向科研项目2项。通过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和产学研实践教学体系,有效解决了应用型人才供需脱节问题,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助推升学深造,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建立了“领导带头指导、教学系专业引领、辅导员主动追踪、专业教师全员参与”的考研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组织动员、报考指引、备考辅导、复试及调剂指导、总结表彰”等环节的工作质量。考研率30%以上,每年有数十名优秀本科生考取中国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985、211和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有10%左右毕业生,成为特岗教师、县市级重点中学或全国知名私立高中的化学教师;部分毕业生考上安徽省选调生、县市级市场监督局等相关部门公务员;有10%左右的毕业生,被中国石化等世界500强央企、国企录用。
以学科竞赛为驱动,项目承载,校企协同,依据“学中做、做中学、研中学”的教学理念,构建了“教、赛、研”三位一体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五年来,获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华东赛区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全国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师范生教学素质大赛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安徽省师范生技能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获得学科类竞赛省级以上奖励111项;获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5项。
学生参赛获奖证书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培养理念,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师资队伍育人水平、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强化育人基础条件,培养高素质化学化工类高级专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