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深化学校共青团改革的若干措施》(中青联发〔2020〕7号)《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中青联发〔2018〕5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青年发〔2016〕18号)等文件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高校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工作要求,进一步深化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优化第二课堂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学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进行高校第二课堂项目体系及教育评价改革迫在眉睫。
淮南师范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已全面实施,形成了全面客观记录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在客观准确记录的基础上,为学生形成一张“第二课堂成绩单”,全面准确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第二课堂学习情况,实现育人效果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优化第二课堂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在学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加快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升级是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工作要求,深化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重要内容。
通过高校调研学习、部门间交流研讨、专题培训会等方式,形成学校“第二课堂成绩单”运行机制,完成“第二课堂成绩单”系统上线和运行。制度设计层面,完成《淮南师范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办法》文件试行到修订。内含《淮南师范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工作组织机构》《淮南师范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积分标准及学分计量办法(试行)》《淮南师范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课程项目质量标准大纲》《淮南师范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课程项目体系建设方案》等子文件,并以学校文件形式发布实现全校范围内推行。
二、主要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
(一)解决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独立运行“两张皮”的培养难题。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是学校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工作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学校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是学校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第二课堂成绩单项目运行后,学校形成《淮南师范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淮南师范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评定及管理细则》等文件,有效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衔接。
(二)推动了高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淮南师范学院团委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注重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也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将“第二课堂成绩单”纳入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不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构建了“两个课堂”深度融合、“两张成绩单”相得益彰、“五育并举”的育人新体系。从2021级新生班级开始实行学生综合测评改革,按照德智体美劳五方面计算。其中,德育占比20%,比往年增加了10%,智育占比50%,体育占比20%,美育占比10%。经过探索实践,学校各级各类“第二课堂”教育活动蓬勃开展、全面繁荣,教师指导学生外在推力、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内生动力持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截止2024年4月8日,面向全校累计发布活动37123个,参与学生人数26230人,参与活动人次562026次,奖项申报达32401次。
三、主要做法
(一)创建课程项目体系
科学定位课程体系。强化“第二课堂成绩单”思想政治引领功能,注重课程项目的思想性、实践性、时代性。借鉴第一课堂课程教学大纲模式,制定了第二课堂课程指导大纲,明确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要求、考核方式等要素,提升第二课堂课程项目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系统建设课程。依托青年大学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三会两制一课”、主题团日、团校教育等组织育人载体,结合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区报到、社团活动等实践育人载体,构建涵盖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等类型的第二课堂课程项目。探索构建以专业为基本单元的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互动互融、互补互促。
健全动态管理机制。基于育人目标达成度、学生满意度等关键指标构建课程项目质量监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座谈调研、问卷调查、网络监测、抽查检查等手段,制度化、专业化开展质量监测和评估工作。建立课程项目体系动态调整机制,定期整改、停办或淘汰不达标的课程项目,保障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实施质量。
(二)创建记录评价体系
实施学分制管理。推动“第二课堂成绩单”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第二课堂学年学分数量和必修选修课程类型。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公益、创新创业等类型课程项目应设置为必修课程,文艺体育、工作履历、技能特长等类型课程项目可设置为选修课程。
制定学分标准体系。学分标准应包含学习数量和质量要求,数量要求体现为次数、时长等,质量要求体现为课程项目级别(如国家级、省部级、学校级、院系级等)、参与方式(如活动组织者、参加者,团队负责人、成员,成果第一作者、其他作者等)、取得成果、荣誉奖励等。针对不同类型课程项目设置不同学分标准,综合运用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综合评价等方式,构建开放性、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形成全面客观记录。在客观准确记录的基础上,为学生形成一张“第二课堂成绩单”,全面准确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第二课堂学习情况,实现育人效果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第二课堂成绩单”记录表现形式可多样,但基本要素应统一,包含学生基本信息和参与课程名称、级别、类型、课程评价、取得成果等内容。
(三)建立价值应用体系
引导全面发展。推动“第二课堂成绩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评奖评优等评价推荐工作的考察内容或评价指标。
强化政治录用。“第二课堂成绩单”应作为发展团员、推优入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等工作的重要参考或测评指标,为政治录用和人才举荐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支撑。
服务求职就业。推动将“第二课堂成绩单”纳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素质的有效证明。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高社会知晓度和认可度,推动“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社会单位选人用人具有规范性、公信力的重要参考。
(四)创建数据信息体系
健全数据管理功能。以“数据安全、功能完备、运行稳定、保障持续”为根本,自主开发“第二课堂成绩单”数据管理系统,与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学工系统联通交互,实现课程审核、发布、查询、报名、考核、评价、管理等功能,支撑“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有序高效运行。
强化数据分析使用。加强数据信息采集、分析和使用,定期评估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供需动态、实施质量、育人成效,为动态调整课程项目、提升实施质量提供数据支撑,为学校了解学生成长状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决策支持。
(五)建立组织实施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以学校(党委)名义发布专门实施方案,系统规划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生工作、就业指导、后勤服务等部门共同参与实施的领导保障机制。
优化运行机制。建立以团干部为主导力量,辅导员、教师、学生骨干协同参与的工作队伍。明确工作职责和评价标准,推动将指导第二课堂课程项目计入教师工作量。加强专题培训和履职考核,推动将考核结果纳入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荣誉评价等指标体系。
四、创新点
(一)健全评价内容体系,注重全面发展
1.德育评价方面,将学生参加党校、团校培训经历,参加“青年大学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三会两制一课”、“主题党日”、“主题团日”等思想引领类活动和经历纳入其中。同时,针对不同年级、学科特点,依托“思政学习”模块开展小班辅导、主题班会等,打造“一院一品”思政项目,多元化推进网络学习,规范化开展党团校评优,引导学生铸牢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锤炼高尚品格。
2.智育评价方面,依托“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技能项目”等模块,将学科竞赛、双创项目、发明专利、实践成果等纳入考核范畴,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3.体育评价方面,建立日常参与、体质健康测试和专项运动竞赛等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考核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4.美育评价方面,依托“文艺活动”“社团活动”等模块,将参加各级各类文艺汇演经历、社团经历等纳入考核重点,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劳育评价方面,依托“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公益服务”等模块,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将参与劳动课程和劳动实践经历纳入考核,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热爱劳动。
(二)推进评价方式创新,注重科学客观
1.创新评价工具,开发集移动端、PC端、自助打印端、大数据端四端一体的“第二课堂成绩单”信息系统。不断完善PC端项目发布、成绩提交、数据统计等功能,移动端项目查询、报名审核、成绩展示等功能,自助打印端成绩单打印、信息查询等功能,以及大数据端深度挖掘、统计分析、智慧展示等功能。
2.完善评价机制,构建兼具“硬约束”和“软激励”的评价机制,各模块成绩采用积分换学分评价模式,累计积分体现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切实激发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提高综合素质的内生动力。
3.探索评价方法,将第二课堂“五育”目标设计与学生收获体验定量评价可视化,形成学生“五育”收获的“雷达图”,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4.组建理论研究团队,依托系统积累的学生“第二课堂”行为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形成并发布《“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工作分析报告》,探索开展各年级“第二课堂”成绩的纵向评价和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为学生全面培养提供理论支持。
五、改革成效及推广应用效果
(一)改革成效
淮南师范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已全面实施,形成了全面客观记录的第二课堂成绩。在客观准确记录的基础上,为学生形成一张“第二课堂成绩单”,全面准确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第二课堂学习情况,实现育人效果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第二课堂成绩单”记录表现形式可多样,但基本要素应统一,包含学生基本信息和参与课程名称、级别、类型、课程评价、取得成果等内容。
1.坚持理论研究促进成果凝练。学校共青团注重凝练理论成果,在安徽青年报刊登思政工作、创新做法,刊出安徽青年报文章:《提升共青团引领力的实践路径》(作者:笪良国,2022年11月30日,第2120期)
2.发挥系统大数据分析使用效能。加强数据信息采集、分析和使用,定期评估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供需动态、实施质量、育人成效,为动态调整课程项目、提升实施质量提供数据支撑,为学校了解学生成长状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决策支持。
(二)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支撑人才培养。“第二课堂”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办法,设计“第二课堂”毕业标准,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两张成绩单”相得益彰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育人新模式。
2.强化政治录用。“第二课堂成绩单”应作为发展团员、推优入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等工作的重要参考或测评指标,为政治录用和人才举荐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支撑。将“两张成绩单”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奖评优、推优入党等参考要素,并纳入学生档案,要求“第二课堂”成绩必须达标方可毕业,严把出口关。
图1:第二课堂成绩单数据化展示平台